宋代. (11)
明代. (80)
清順治. (37)
清康熙. (57)
清雍正. (16)
清乾隆. (73)
清嘉慶. (37)
清道光. (158)
清咸豐. (11)
清同治. (19)
清光緒. (30)
清宣統. (2)
民國. (6)
三元. (3)
元神. (42)
早晚功課. (2)
供天. (1)
性命. (50)
施食. (6)
飛鸞. (101)
修真. (75)
破獄. (1)
啟請. (2)
散花. (2)
朝科. (2)
超幽. (17)
開位. (1)
開壇. (1)
煉度. (7)
精氣神. (38)
禮斗. (3)
關燈. (1)
攝召. (1)
觀心. (37)
讚星. (1)
二聖古廟. (1)
三元宮. (18)
三元廟. (5)
三官廟. (2)
三清廟. (3)
三聖廟. (5)
上清觀. (3)
大魁閣. (5)
五仙觀. (10)
元妙觀. (5)
元真觀. (2)
天后廟. (22)
文昌廟. (10)
文武廟. (4)
文教廟. (2)
北帝廟. (70)
北極觀. (1)
四帥廟. (2)
玄女廟. (1)
先農廟. (1)
安期仙祠. (1)
成都二仙庵. (2)
西樵雲泉仙館. (5)
呂帝廟. (1)
官涌古廟. (3)
東嶽廟. (7)
金花廟. (7)
青松觀. (7)
南田神廟. (1)
南安古廟. (1)
城隍廟. (28)
帥府廟. (1)
廻瀾廟. (1)
洪聖廟. (10)
洪鎮廟. (2)
香港雲泉仙館. (2)
神農廟. (1)
康公廟. (13)
涵三宮. (123)
華光廟. (5)
會仙觀. (6)
萬真觀. (1)
翠柏仙洞. (2)
聚龍廟. (3)
蓬瀛仙館. (8)
澳門吳慶雲道院. (24)
錦巖廟. (3)
龍母廟. (6)
龍塘觀. (1)
醫靈廟. (2)
瀛洲仙館. (2)
羅浮山沖虛觀. (3)
鏡湖道院. (2)
關帝廟. (28)
靈蟠廟. (1)
觀音廟. (2)
碑刻名稱 | 廣東重修天慶觀記 |
撰碑者 | 宋·薛唐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薛唐,鄞縣(今浙江寧波東南)人。隱居不出,以子朋龜贈朝議大夫。有《田間集》一卷已佚。 |
年份 | 宋元豐二年(1079) |
所在廟宇 | 元妙觀 |
碑刻存址 | 此碑原在廣州海珠北路祝壽巷天慶觀遺址,今移置廣州博物館。 |
碑文來源 | 《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》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宋·李巖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巖,靈江人,宋元祐間人。其餘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宋元祐五年(1090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八 |
碑刻名稱 | 衆妙堂記 |
撰碑者 | 宋·蘇軾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蘇軾(1036-1101)。北宋哲宗紹聖元年(1094),他遭貶官至惠州。途中,在九月二十五日第一次訪遊廣州天慶觀,與當時住持崇道大師何德順相交。蘇軾謫居惠州三年,與何德順有書簡來往。紹聖四年(1097),再謫至儋州(海南),四月十九日離惠,再過廣州。元符元年戊寅(1098),蘇軾謫居儋州。三月十五日,蘇軾應何德順之請,為天慶觀的新築殿堂眾妙堂,作〈眾妙堂記〉。 |
年份 | 宋元符二年(1099) |
所在廟宇 | 元妙觀 |
碑刻存址 | 此碑原在廣州惠愛街(今屬海珠北路祝壽巷)天慶觀遺址。明尚存,不知佚於何時。 |
碑文來源 | 《蘇軾文集》 |
碑刻名稱 | 廣州重修五仙祠記 |
撰碑者 | 宋·張勱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張勱(生卒年不詳),字深道,福建長樂人。宋神宗熙寧六年(1073)進士。宋哲宗紹聖間任淮南、兩浙轉運副使。歷任洪州、福州知府。徽宗政和三年(1113),移知廣州。是年徽宗以天錫元圭冬祀大赦文,令福地、靈祠、聖跡所在守令嚴加崇奉。張勱於是年重修廣州五仙祠而為之記。官終大中大夫。有詩二十卷,已佚。 |
年份 | 宋政和四年(1114) |
所在廟宇 | 五仙觀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五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《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彙編》 |
碑刻名稱 | 上清觀殿後壁記 |
撰碑者 | 宋·楊䙡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楊䙡,宣義郎,宋政和四年(1114)任東莞知縣。後轉知封州。 |
年份 | 宋政和六年(1116) |
所在廟宇 | 上清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八 |
碑刻名稱 | 修天慶觀三淸殿記 |
撰碑者 | 宋‧洪邁 |
撰碑者介紹 | 南宋朝洪邁(1123-1202)這篇碑文,主要爲紀念天慶觀三清殿的重修而撰寫,據考約寫於高宗紹興二十五年(1155)左右,洪邁在南海的時候。 |
年份 | 約宋紹興二十五年(1155) |
所在廟宇 | 元妙觀 |
碑刻存址 | 此碑原在廣州惠愛街(今屬海珠北路祝壽巷)天慶觀遺址 |
碑文來源 | 嘉靖《廣東通志‧外志》 |
碑刻名稱 | 重建東嶽行宮記 |
撰碑者 | 宋·崔與之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崔與之(1158-1239),字正子,號菊坡,廣東增城人。南光宗宋紹熙四年(1193)舉進士,是宋代嶺南第一位至京城臨安(今浙江杭州)上太學,並由此而考取進士者。歷仕光宗、寧宗、理宗三朝47年。晚年屢召不起,年八十二卒,卒贈少師,謚“清獻”,故世稱“崔清獻公”。卒其開創的“菊坡學派”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。 |
年份 | 宋紹熙四年(1194) |
所在廟宇 | 東嶽行宮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八 |
碑刻名稱 | 廣州修復天慶觀衆妙堂記 |
撰碑者 | 宋·方大琮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方大琮(1183-1247),字德潤,號鐵庵,又號壺山,福建莆田人。宋開禧元年(1205)進士,淳祐中為寶章閣直學士、知隆興府。卒謚忠惠。劉克莊撰有《鐵庵方閣學墓誌銘》(《後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五一)。今存有《宋寶章閣忠惠鐵庵方公文集》四十五卷。這篇碑文寫作於南宋淳祐五年(1245)。 |
年份 | 宋淳祐五年(1245) |
所在廟宇 | 元妙觀 |
碑刻存址 | 此碑原在廣州惠愛街(今屬海珠北路祝壽巷)天慶觀遺址 |
碑文來源 | 《宋寳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方公文集》 |
碑刻名稱 | 北極觀記 |
撰碑者 | 宋·趙希循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趙希循,生平無考。宋淳祐時為香山縣主管勸農事。 |
年份 | 宋淳祐五年(1245) |
所在廟宇 | 北極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《道光新修香山縣志》卷一 |
碑刻名稱 | 五僊觀古仙詩碑 |
撰碑者 | 宋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宋德祐間(1275-1276) |
所在廟宇 | 五仙觀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越秀區惠福西路五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五仙觀記 |
撰碑者 | 明·孫蕡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孫蕡(1333-1389),字仲衍,號西庵,廣東南海人。洪武三年(1370)舉於鄉,初授工部織染局使,官至翰林典籍。工詩,與黃哲、王佐、李德、趙介開“抗風軒”於南園,世稱“南園五先生”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以事謫戍遼東,是年竟以黨禍見殺。著有《通鑒前編綱目》、《孝經集善》、《理學訓蒙》、《和陶集》、《西庵集》等。 |
年份 | 明洪武二年(1369) |
所在廟宇 | 五仙觀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五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南海縣志‧金石略》 |
碑刻名稱 | 何仙姑井亭記 |
撰碑者 | 明·孟士頴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孟士頴,字子栗,浙江天台人。 |
年份 | 明洪武十一年(1378) |
所在廟宇 | 會仙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四<外志> |
碑刻名稱 | 書井亭記後 |
撰碑者 | 明·孫蕡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孫蕡(1333-1389),字仲衍,號西庵,廣東南海人。洪武三年(1370)舉於鄉,初授工部織染局使,官至翰林典籍。工詩,與黃哲、王佐、李德、趙介開“抗風軒”於南園,世稱“南園五先生”。洪武二十二年(1389)以事謫戍遼東,是年竟以黨禍見殺。著有《通鑒前編綱目》、《孝經集善》、《理學訓蒙》、《和陶集》、《西庵集》等。 |
年份 | 明洪武十三年(1380) |
所在廟宇 | 會仙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四<外志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上清觀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陳璉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璉(1370-1454),字廷器,號琴軒,廣東東莞人。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舉人。初授桂林府學教授,秩滿,遷國子助教。永樂初因廷臣薦,召試高等,擢知許州,未幾改滁州。尋擢揚州知府,復擢四川按察使。宣德間召還,改南京通政使。正統初,擢南京禮部侍郎,尋致仕。歷仕四朝,明景泰五年(1454)卒,年八十五。著有《琴軒集》、《歸田稿》等。 |
年份 | 明宣德元年(1426) |
所在廟宇 | 上清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八<外志·觀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祖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唐璧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唐璧,號主一, 南海平步人,唐豫之子。侍母至孝。陳贄視為益友。正統己巳之亂,避寇佛山,為其鄉人畫策,賊不能入,遠近賴之。 |
年份 | 明宣德四年(1429)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佛山祖廟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佛山忠義鄉志‧金石志》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慶真堂記 |
撰碑者 | 明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正統三年(1438)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今佛山市佛山祖廟正殿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佛山真武祖廟靈應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陳贄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贄(1392-1466),字惟成,號蒙軒,浙江余姚人,陳嘉猷父。撰碑時為廣東布政司左參議,黃蕭養之亂後奉命安撫有關地方。景泰癸酉(一曰正統十四年)遷太常少卿。以六十八歲高齡致仕。明成化丙戌(二年,1466)卒,年七十五。所著有《自娛稿》、《容臺稿》、《薇垣稿》、《撫安錄》、《歸田稿》,凡若干卷,藏於家,而其《和陶詩》、《唐音》、《西湖百詠》梓行於世。 |
年份 | 明景泰二年(1451)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今佛山市佛山祖廟正殿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關將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黃諫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黃諫(1403-1465),字廷臣,號卓庵,又號蘭坡,臨洮蘭州人。明英宗正統壬戌 (七年,1442)進士,授翰林院編修。天順中出使安南。明英宗天順四年(1460)因忠國公石亨下獄死,黃諫受牽連被貶為廣州通判。後召還,卒於梅嶺驛舍。黃諫是明代知名學者,才華橫溢,詩文並茂,著有《書經集解》、《詩經集解》、《使南稿》、《從古正義》、《蘭坡集》、《蘭縣志》等。 |
年份 | 明天順五年(1461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南海縣志‧金石略》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漢關將軍廟碑 |
撰碑者 | 明·陳洙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洙,字文淵,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人,著有《湖海摘奇》。 |
年份 | 明天順七年(1463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禺山麓) |
碑刻存址 | 宣統間尚存關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‧金石略》 |
碑刻名稱 | 新建赤灣天妃廟後殿記 |
撰碑者 | 明·黃諫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黃諫(1403-1465),字廷臣,號卓庵,又號蘭坡,臨洮蘭州人。明英宗正統壬戌 (七年,1442)進士,授翰林院編修。天順中出使安南。明英宗天順四年(1460)因忠國公石亨下獄死,黃諫受牽連被貶為廣州通判。後召還,卒於梅嶺驛舍。黃諫是明代知名學者,才華橫溢,詩文並茂,著有《書經集解》、《詩經集解》、《使南稿》、《從古正義》、《蘭坡集》、《蘭縣志》等。 |
年份 | 明天順八年(1464) |
所在廟宇 | 赤灣天后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嘉慶《新安縣志》卷二十四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碑 |
撰碑者 | 明·李承箕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承箕,字世卿,都御史承勛、大理評事承芳之弟,湖廣嘉魚人。明成化元年(1465)為舉人,來新會從陳白沙遊。不樂仕進,築釣臺黃公山下,與兄承芳同隱。所著有《大厓集》行於世。 |
年份 | 明弘治六年(1493)至弘治十一年(1498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新會縣志》卷四<壇廟> |
碑刻名稱 | 玄真觀道士月囦置田創殿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陳希元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希元,廣東順德人,明正德八年(1513)舉人,正德十四年(1519)進士。署永新教諭。 |
年份 | 明正德十四年(1519) |
所在廟宇 | 元真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咸豐《順德縣志》卷二〇<金石略二·石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東嶽行宮記 |
撰碑者 | 明·林光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林光,字緝熙,號南川,東莞茶山人。明成化元年(1465)領鄉薦,成化二十年(1484)會中乙榜,授平湖教諭。成化二十二年(1486)主考福建,弘治主考湖廣,是年總修浙藩憲宗實錄。弘治四年(1491)修嘉慶邑乘。歷官兌州府學教授、嚴州府學教授、國子監博士、襄府左長史,進中順大夫,致仕。年八十一卒。著有《冰蘗集》諸書。 |
年份 | 明正德十五年(1520) |
所在廟宇 | 東嶽廟(茶山) |
碑刻存址 | 今東莞市茶山東嶽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遷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孫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孫雲,江蘇昆山人。明嘉靖十四年(1535),由員外郎降補增城知縣。 |
年份 | 明嘉靖十五年(1536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一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蒲盧園陂圍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嘉靖十八年(1539) |
所在廟宇 | 玄帝廟(筆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筆村玄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東嶽行宮信士題名 |
撰碑者 | 明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) |
所在廟宇 | 東嶽廟(茶山) |
碑刻存址 | 今東莞市茶山東嶽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胥江武當行宮記 |
撰碑者 | 明·朱端明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朱瑞明,字應文,福建莆田人,舉人,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)任三水知縣。 |
年份 | 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) |
所在廟宇 | 胥江北帝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三水縣志》卷一五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三皇像碑 |
撰碑者 | 明·梁有譽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梁有譽(1521-1556),字公實,別號蘭汀,世稱蘭汀先生,廣東乾滘人。明嘉靖二十九年(1550)進士,初授刑部主事,故世稱“梁比部”。在北京與李攀龍、王世貞、謝楨、宗臣、徐中行、吳國倫結詩社,史稱“後七子”。又因其為諸生時與歐大任、黎民表、吳旦、李時行同師事香山黃佐,結社南園,又列為“南園後五先生”。有《蘭汀存稿》八卷存世。 |
年份 | 明嘉靖二十八年(1549) |
所在廟宇 | 元妙觀 |
碑刻存址 | 此碑原在廣州惠愛街(今屬海珠北路祝壽巷)天慶觀遺址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南海縣志‧金石略》 |
碑刻名稱 | 五仙觀湛甘泉詩碑 |
撰碑者 | 明·湛若水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湛若水(1466-1560),字元明,號甘泉,廣東增城人。弘治五年(1492)舉於鄉,弘治十八年(1505)會試第二名,賜進士,選庶吉士,授翰林院編修。明世宗嘉靖初入朝,明年進侍讀。後遷南京國子監祭酒,作《心性圖說》以教士。拜禮部侍郎。歷南京吏、禮、兵三部尚書。少師事陳獻章,後與王陽明同時講學,各立門戶。老,請致仕。年九十五卒。著有《湛若水集》。 |
年份 | 明嘉靖三十三年(1554) |
所在廟宇 | 胥江北帝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五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清‧翁方綱纂:《粵東金石略》卷一“五仙觀湛甘泉詩碑”條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龎嵩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龐嵩,字振卿,居南海弼唐鄉,學者稱弼唐先生。明嘉靖十三年(1534)舉於鄉,講學羅浮山。嘉靖二十三年(1544)甲辰授應天府通判。官至雲南曲靖知府。卒年七十七。所著有《太極解》、《圖書解》、《弼唐遺言》等。嘗講學於黃龍洞,有飛雲頂詩、麻姑峰示諸生詩。 |
年份 | 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乾隆《新寧縣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修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陳幅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幅,江西瑞昌人,清遠縣訓導,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在任。 |
年份 | 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清遠縣志》卷一七<祠宇壇廟·碑> |
碑刻名稱 | 新建東山祖堂記 |
撰碑者 | 明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嘉靖四十二年(1563) |
所在廟宇 | 真武廟(大東門外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東山真武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番禺縣志》卷三一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崔霞僊遺履亭真像記 |
撰碑者 | 明·王希文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王希文,字景純,東莞人。明嘉靖七年(1528)鄉薦第一,八年(1529)成進士。授刑部給事中。後抗疏歸,家居三十年卒。著有《疏草詩文》行世。 |
年份 | 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) |
所在廟宇 | 上清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八<外志·觀> |
碑刻名稱 | 真武像贊 |
撰碑者 | 明·黎民表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黎民表,字維敬,自號瑤石山人,貫之子也。嘉靖甲午(十三年,1534)舉鄉試,久不第。後授翰林孔目,遷吏部司務。後擢南京兵部職方員外郎。丁母憂,服闕,補浙江司員外郎,監通州倉,轉餉雲中。官至河南布政使司參議。乞致仕。著有《瑤石山人稿》行世。與吳旦、梁有譽、歐大任、李時行結社南園,嶺南詩學復振。五人皆出黃泰泉之門,世稱南園後五先生。所著有《瑤石類稿》十六卷、《明音類選》十二卷,並存。 |
年份 | 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) |
所在廟宇 | 五仙觀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五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鄭孔道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鄭孔道,福建閩縣人。舉人。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)任三水縣令。後陞南京戶部主事。 |
年份 | 明嘉靖四十六年(1567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嘉慶《三水縣志》卷一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王文典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王文典,廣東增城人,仕履不詳。 |
年份 | 明隆慶元年(1567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乾隆《增城縣志》卷八<祠祭‧秩祀> |
碑刻名稱 | 重塑城隍神像記 |
撰碑者 | 明·朱士讚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朱士讃,字少襄,號紫峯。自號十九峰主人,嘗建十九峰書院,隱此讀書。嘗與郭棐等結浮邱詩社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八年(1580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清遠縣志》卷一七<祠宇壇廟·碑> |
碑刻名稱 | 文昌閣記 |
撰碑者 | 明·袁奎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袁奎,字文卿,江西豐城人。明萬曆八年(1580)以進士為新會縣令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二年(1584) |
所在廟宇 | 文昌閣 |
碑刻存址 | 原在邑城馬山鐘樓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新會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廣州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蔡汝賢 |
撰碑者介紹 | 蔡汝賢,字用鄉,號龍陽,直隸華亭人。明隆慶二年(1568)進士,撰碑時為廣東布政使。萬曆十七年(1589)由廣東左布政陞右副都,後又陞南京兵部侍郎。 同治《番禺縣志》文末按語云:“文云‘萬曆十三年乙酉春,興役鳩工。’則立石當在是年。‘華亭進士布政蔡汝賢撰’見任志藝文。” |
年份 | 明萬曆十三年(1585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城隍廟內。清同治間碑刻已佚。 |
碑文來源 | 乾隆《番禺縣志》卷一九<藝文志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赤灣天妃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吳國光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吳國光,字觀光(一曰字觀可),新安人。明萬曆七年(1579)鄉試解元。署福永教諭,陞廣西興安知縣,後謫福建泉州府教授,尋擢浙江樂清縣令。後歸鄉邑,邑令丘體乾聘之修邑志。著有《石龍軒寓徐永署雁蕩諸稿》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四年(1586) |
所在廟宇 | 赤灣天后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新安縣志》卷一二<藝文志> |
碑刻名稱 | 助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陳大猷 |
撰碑者介紹 | 陳大猷,又名見愚,字鳴翊,南海人。嘉靖戊午(三十七年,1558)鄉舉,隆慶戊辰(二年,1568)進士。歷廣西副使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六年(1588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城隍廟內。清同治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番禺縣志》卷三一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新修象山文昌宮記 |
撰碑者 | 明·黃淳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黃淳,字叔化,號鳴谷(一曰字鳴谷),廣東新會人。明隆慶元年(1567)舉人,萬曆八年(1580)進士,官寧海知縣。後謝歸鄉里三十餘年。晚年自號六柳先生。嘗與舉人李以龍修縣志。著有《鳴山堂集》、《李杜或問》。卒年八十五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六年(1588) |
所在廟宇 | 文昌宮 |
碑刻存址 | 原在象山文昌宮內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新會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粵秀山關聖帝廟碑 |
撰碑者 | 明·劉繼文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劉繼文,字節齋,安徽靈璧人。明嘉靖元年(1522)进士,歷任兩廣總督等職,累官至户部侍郎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七年(1589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關武安王祭文 |
撰碑者 | 明·劉繼文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劉繼文,字節齋,安徽靈璧人。明嘉靖元年(1522)进士,歷任兩廣總督等職,累官至户部侍郎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七年(1589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同治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南海縣志》卷三〇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張桓侯碑 |
撰碑者 | 明·劉繼文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劉繼文,字節齋,安徽靈璧人。明嘉靖元年(1522)进士,歷任兩廣總督等職,累官至户部侍郎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七年(1589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三一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何仙姑廟碑 |
撰碑者 | 明·劉繼文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劉繼文,字節齋,安徽靈璧人。明嘉靖元年(1522)进士,歷任兩廣總督等職,累官至户部侍郎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八年(1590) |
所在廟宇 | 會仙觀 |
碑刻存址 | 原在會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嘉慶《增城縣志》卷一九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增城何仙姑神應記 |
撰碑者 | 明·李得陽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得陽,安徽廣德人。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)進士。萬曆十八年(1590)任廣東布政司左參政,累至南京工部侍郎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十八年(1590) |
所在廟宇 | 會仙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四<外志> |
碑刻名稱 | 桂洲真武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金節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金節,廣東南海人時為雲按察使司副。 |
年份 | 明萬曆二十一年(1593) |
所在廟宇 | 桂洲真武廟 |
碑刻存址 | 桂州鎮外二街北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香山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曹啟益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曹啟益,字文泉,廣東香山人。由選貢歷官至知州。工書畫,詩詞文賦亦佳。 |
年份 | 明萬曆二十七年(1599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原在城隍廟內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新修香山縣志‧金石》 |
碑刻名稱 | 尊經文昌二閣記 |
撰碑者 | 明·鄧文照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鄧文照(康熙志作“鄧文昭”),江西人,歲貢,明萬曆三十八年(1610)至四十一年(1613)任新安知縣。 |
年份 | 明萬曆三十年(1602) |
所在廟宇 | 文昌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新安縣志》卷一二<藝文志> |
碑刻名稱 | 熊侯重創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海邁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海邁,瓊山人,明萬曆十六年(1588)舉人。萬曆二十七年(1599)任新寧教諭。後轉瓊州府處州推官、五城兵馬司。 |
年份 | 明萬曆三十四年(1606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城隍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光緒《新寧縣志》卷一七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遷建漢壽亭侯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陳原道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原道,廣西馬平人,進士。明萬曆三十一年(1603)任三水縣知縣。後調番禺。 |
年份 | 明萬曆三十五年(1607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三水縣志》卷一五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聖母廟新塑奶娘神像碑 |
撰碑者 | 明·劉聖範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劉聖範,廣東新寧人,明萬曆三十四年(1606)貢生。明萬曆三十九年(1611)任新寧縣訓導。 |
年份 | 明萬曆三十八年(1610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城隍廟聖母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光緒《新寧縣志》卷一七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創建文昌宮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滕之俊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滕之俊,廣西全州人,明萬曆二十八年(1600)庚子科舉人。明萬曆三十八年(1610)任新寧縣儒學教諭。亦曾任新會縣知縣。明萬曆四十三年(1615)任河南修武縣知縣。 |
年份 | 明萬曆三十九年(1611) |
所在廟宇 | 文昌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文昌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光緒《新寧縣志》卷一七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錦巖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薛藩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薛藩,字侯宣,廣東順德龍江人。明萬曆四年(1576)中舉人,十七年(1589)爲進士。授行人,曾以一品服出使朝鮮。官至雲南按察副使。年六十辭官歸鄉。卒時年約八十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四十三年(1615) |
所在廟宇 | 錦巖廟 |
碑刻存址 | 今順德縣北錦巖公園內之錦巖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拓建何仙姑祠記 |
撰碑者 | 明·謝士章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謝士章(也作陳士章),字含之,江西寧都人。本姓謝,幼育於貴州陳氏,隨其姓。明萬曆四十四年(1616)中進士,次年以進士知增城(一云四十四年任)。歷任刑部郎、重慶太守、廣西副使、雲南參政等職。 |
年份 | 明萬曆四十六年(1618) |
所在廟宇 | 會仙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四<外志> |
碑刻名稱 | 文昌帝君暨侍者像石刻並題字 |
撰碑者 | 明‧明成祖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萬曆四十八年(1620) |
所在廟宇 | 北廟(大北門直街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大北門直街北廟廟內。今已不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一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老子像石刻暨題字 |
撰碑者 | /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天啟元年(1621) |
所在廟宇 | 北廟(大北門直街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大北門直街北廟廟內。今已不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一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真武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天啟二年(1622) |
所在廟宇 | 仁威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荔灣區西泮塘鄉仁威廟太歲殿內 |
碑文來源 | 拓本 |
碑刻名稱 | 闔邑士民創建元都紫府祭田香燈記 |
撰碑者 | 明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天啟三年(1623) |
所在廟宇 | 大良北帝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順德縣志》卷一〇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月溪文昌宮記 |
撰碑者 | 明·梁士濟 |
撰碑者介紹 | 梁士濟,字遂良,廣東南海人。弱冠登萬曆三十四年(1606)鄉薦,天啟五年(1625)進士。授奉新令,調清江。崇禎五年(1632)擢江西道御史,歷巡浙江、南海、雲南、四川、北直、河南諸道。後乞歸,入西樵山。著有《橋臺集》、《城臺集》。年七十七卒。 |
年份 | 明天啟五年(1625)略後 |
所在廟宇 | 文昌宮(白雲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月溪文昌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新修廣州府志》卷四九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關聖帝君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林有本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林有本,北直人,進士。明崇禎十二年(1639)任東莞知縣。 |
年份 | 明崇禎(1628-1644)年間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六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鍾村聖堂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陳思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思覲,邑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明崇禎元年(1628) |
所在廟宇 | 康公廟(鍾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鍾村鎮鍾四村十字街口康公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柵下天妃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李待問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待問(1573-1620),字葵儒,號獻衷,明代廣東南海佛山人。萬曆三十一年(1603)中舉人,次年聯捷中進士。知連城縣,尋擢禮部主事,累官至應天巡撫。崇禎初,起為戶部侍郎,晉尚書。贈宮保,謚忠定。著有《李忠定詩文集》、《松柏軒稿》等。 |
年份 | 明崇禎元年(1628) |
所在廟宇 | 天后廟(柵下) |
碑刻存址 | 原在佛山。清道光年間尚存。今原碑已不存。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南海縣志》卷三〇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靈應祠鼓樓記 |
撰碑者 | 明·李待問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待問(1573-1620),字葵儒,號獻衷,明代廣東南海佛山人。萬曆三十一年(1603)中舉人,次年聯捷中進士。知連城縣,尋擢禮部主事,累官至應天巡撫。崇禎初,起為戶部侍郎,晉尚書。贈宮保,謚忠定。著有《李忠定詩文集》、《松柏軒稿》等。 |
年份 | 明崇禎二年(1629)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佛山祖廟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卷一二<金石志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大欖天妃廟碑 |
撰碑者 | 明·伍瑞隆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伍瑞隆,字國開,香山縣大欖鄉人。明天啟元年(1621)辛酉科解元,中崇禎十年(1637)會試副榜。歷官至河南兵巡道。晚號鳩艾山人,著有《臨雲集》、《辟塵集》、《金門草》、《白榆園草》、《石龍草》、《 樂林草》、《鳩艾山近賦》、《少城別業近草》等。 |
年份 | 明崇禎三年(1630) |
所在廟宇 | 天妃廟 |
碑刻存址 | 原在大欖天妃廟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新修香山縣志》卷五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許真君像石刻暨題字 |
撰碑者 | /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崇禎六年(1633) |
所在廟宇 | 舊在大北門直街北廟廟內。今已不存。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一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存仙井亭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陸清源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陸清源,字嗣白,浙江平湖人。明崇禎九年(1636)任增城知縣。後兼署東莞、龍門、從化三縣。擢廣西道監察御史,巡按福建,歷陞都憲。後為亂兵所害。 |
年份 | 明崇禎九年前後(1636) |
所在廟宇 | 會仙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四<外志> |
碑刻名稱 | 文昌廟記 |
撰碑者 | 明·郭九鼎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郭九鼎,字聖襄,廣東東莞人。領明天啟三年(1623)鄉薦,崇禎元年(1628)成進士。初授行人,遷工科給事中。後轉禮科左右給事,陞吏科都給事。為官正直敢言,卒於任。 |
年份 | 明崇禎十一年(1638) |
所在廟宇 | 上清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八<外志·觀> |
碑刻名稱 | 重復城隍廟田記 |
撰碑者 | 明·陸清源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陸清源,字嗣白,浙江平湖人。明崇禎九年(1636)任增城知縣。後兼署東莞、龍門、從化三縣。擢廣西道監察御史,巡按福建,歷陞都憲。後為亂兵所害。 |
年份 | 明崇禎十一年(1638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一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明·李榿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榿 ,字奕繁,縣後人。明萬曆間諸生。以子覺斯貴封工部尚書。有《閑靜堂遺草》。 |
年份 | 明崇禎十二年(1639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‧東莞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崇禎《東莞縣志》卷七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官涌通鄉伍顯關帝禾華等神廟堂碑記 |
撰碑者 | 明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明崇禎十三年(1640) |
所在廟宇 | 官涌古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官涌村武陵街12號官涌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靈應祠記 |
撰碑者 | 明·李待問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待問(1573-1620),字葵儒,號獻衷,明代廣東南海佛山人。萬曆三十一年(1603)中舉人,次年聯捷中進士。知連城縣,尋擢禮部主事,累官至應天巡撫。崇禎初,起為戶部侍郎,晉尚書。贈宮保,謚忠定。著有《李忠定詩文集》、《松柏軒稿》等。 |
年份 | 明崇禎十四年(1641)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佛山祖廟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卷一二<金石志> |
碑刻名稱 | 鼎建玄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鍾鼎臣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鍾鼎臣,字彝公,廣東新會人。明崇禎六年(1633)舉於鄉,明年成進士,授寧國府推官。崇禎九年(1636)分考山東鄉試,累陞部郎,出為真定知府,旋改知嘉興。時郡縣已多淪陷,鼎臣星馳受事,誓師死守,等待救援。然孤城不支,鼎臣懸大瓜於堂隅,朝服北面再拜,疾呼“砍賊”,斷瓜自縊死。 |
年份 | 南明隆武元年(1645) |
所在廟宇 | 玄帝廟(筆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筆村玄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鼎建三聖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黎春曦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黎春曦,字梅映,廣東南海人。崇禎六年(1633)舉人,十三年(1640)特賜進士,授武定州知州。後告歸,明亡不復出。著《九江鄉志》五卷。後卒於家。 |
年份 | 清順治八年(1651) |
所在廟宇 | 三聖廟(大穀村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南海九江堡大穀三聖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新建東西得勝廟碑 |
撰碑者 | 清·尚可喜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尚可喜(1604-1676),字元吉,號震陽,祖籍山西洪洞,後至河北衡水,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(今遼寧海城),遂為遼東人。本為明將,降清,封平南王。 |
年份 | 清順治九年(1652) |
所在廟宇 | 東得勝廟(小北門外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張桓侯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李棲鳳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棲鳳(?-1664),字瑞梧,廣寧人,本貫陝西武威。父仕明,棲鳳以諸生身份歸皇太極,隸鑲紅旗。曾值文館,李棲鳳被任命為內秘書院副理事官,練達部務,屢立戰功。清入關後歷任山東布政司參政等職。後隨平、靖二藩入粵省,棲鳳協謀制勝,以功進兵部右侍郎。順治十五年(1658)三月考滿,加兵部尚書,六月擢兩廣總督。十八年(1661)九月棲鳳督廣東。同年十二月以老乞休,康熙三年(1664)卒。李棲鳳撰此碑時任廣東巡撫。順治十三年(1656),在廣州城北觀音山南邊,三元殿得以建成,當時的廣東巡撫李棲鳳寫了這篇碑記。 |
年份 | 清順治十一年(1654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五仙觀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耿繼茂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耿繼茂(?-1671),滿洲漢軍正黃旗人,耿仲明長子,耿精忠之父。清順治六年(1649)隨父進兵廣東。父亡後,代領其眾。 順治八年(1651)襲父爵,為靖南王。與尚可喜同鎮廣東,順治十七年(1660)移鎮福建。康熙十年(1671)卒,諡忠敏。 |
年份 | 清順治十二年(1655) |
所在廟宇 | 五仙觀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五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修建三元殿記 |
撰碑者 | 清·李棲鳳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棲鳳(?-1664),字瑞梧,廣寧人,本貫陝西武威。父仕明,棲鳳以諸生身份歸皇太極,隸鑲紅旗。曾值文館,李棲鳳被任命為內秘書院副理事官,練達部務,屢立戰功。清入關後歷任山東布政司參政等職。後隨平、靖二藩入粵省,棲鳳協謀制勝,以功進兵部右侍郎。順治十五年(1658)三月考滿,加兵部尚書,六月擢兩廣總督。十八年(1661)九月棲鳳督廣東。同年十二月以老乞休,康熙三年(1664)卒。李棲鳳撰此碑時任廣東巡撫。順治十三年(1656),在廣州城北觀音山南邊,三元殿得以建成,當時的廣東巡撫李棲鳳寫了這篇碑記。 |
年份 | 清順治十三年( 1656) |
所在廟宇 | 三元宮 |
碑刻存址 | 原在粵秀山麓三元宮內,清宣統年間尚存。 今原碑已不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卷三六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玄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耿繼茂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耿繼茂(?-1671),滿洲漢軍正黃旗人,耿仲明長子,耿精忠之父。清順治六年(1649)隨父進兵廣東。父亡後,代領其眾。 順治八年(1651)襲父爵,為靖南王。與尚可喜同鎮廣東,順治十七年(1660)移鎮福建。康熙十年(1671)卒,諡忠敏。 |
年份 | 清順治十六年(1659) |
所在廟宇 | 北廟(大北門直街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大北門直街北廟廟內。今已不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同治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二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赤灣天后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王應華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王應華,字崇闇,號園長,廣東東莞人。明萬曆四十六年(1618)舉人,崇禎元年(1628)進士。初除武學教授,遷工部主事。歷員外、郎中,出為寧紹道副使,招撫海寇數千人。擢福建按察使、禮部侍郎。甲申之變,歸鄉里廣州,擁戴唐王弟聿 (金粵) ,改元紹武,應華與蘇觀生同拜東閣大學士。大清兵至,唐王方事校射,急易服逾垣,走匿應華家。應華遂偕何吾騶出降。後隱居水南,與黎銓、盧鼒輩結谿南文社。 |
年份 | 清順治十八年(1661) |
所在廟宇 | 赤灣天后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新安縣志》卷一二<藝文志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孫繩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孫繩,山東臨淄人,清順治十六年(1659)任從化縣令,在任三年,頗有政績。 |
年份 | 清順治十八年(1661)中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修醫靈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趙鳴玉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趙鳴玉,字靄君,廣東順德人。清順治十一年(1654)舉人,十八年(1661)登進士。官南漳縣知縣。尋致仕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年(1664) |
所在廟宇 | 醫靈廟(華村里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卷一二<金石下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玄妙觀記 |
撰碑者 | 清·尚可喜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尚可喜(1604-1676),字元吉,號震陽,祖籍山西洪洞,後至河北衡水,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(今遼寧海城),遂為遼東人。本為明將,降清,封平南王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五年(1666) |
所在廟宇 | 元妙觀 |
碑刻存址 | 此碑原在廣州惠愛街(今屬海珠北路祝壽巷)天慶觀遺址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張桓侯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尚之信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尚之信(1629-1680),清初藩王。祖居遼東,尚可喜長子。少時入侍。康熙十年(1671)赴廣東隨父佐理軍事,賜公爵,後加封鎮南王。十五年(1676)在廣州危急之下發兵圍困其父府邸,投降吳三桂叛軍。不久又悔罪自歸,襲封平南親王,鎮守廣東。十七年(1678),詔命出兵往救宜章、郴州、永興,皆托詞不赴。據守廣東,對清廷和吳三桂均持觀望態勢。又因其殘暴跋扈,出言不遜,十九年(1680)下旨逮問,縛送北京,隨即賜死,家屬皆赦免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六年(1667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‧金石略》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關帝廟并三年圓滿功德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七年(1668) |
所在廟宇 | 五仙觀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五仙觀內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崇祀關帝廟永旋祖案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十一年(1672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蘇嵋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蘇嵋,字峩月,河南汲縣人。清康熙八年(1669)以進士來三水任縣令。曾主修三水縣志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十一年(1672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三水縣志》卷一五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十七年(1678) |
所在廟宇 | 仁威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荔灣區西泮塘鄉仁威廟正殿內 |
碑文來源 | 拓本 |
碑刻名稱 | 北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毛定周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毛定周,字景紹,號中庵,廣東香山人。清順治十四年(1657)舉人,官丹徒知縣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十八年(1679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新修香山縣志》卷二<建置·壇廟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康公廟碑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十九年(1680) |
所在廟宇 | 康公廟(水口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水口村康公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金花古廟重修增建記 |
撰碑者 | 清·龔章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龔章(1637-1695),字惕持,號含五,廣東歸善人。康熙四年(1673)進士,官翰林院編修。尋告歸,杜門著述。有詩名,與屈大均,梁佩蘭等人唱和。著有《澹寧堂集》、《晦齋集》等。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文末注曰:“謹按癸亥為康熙二十二年。龔章,歸善人,見《惠州府志·文苑傳》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 |
所在廟宇 | 金花古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廟前偃波亭中。宣統年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卷三六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關帝廟重修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李士楨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士楨(1619-1695),字毅可,本姓姜,壬午(1642)從龍遼左繼正白旗佐領西泉李公,即以李為氏。順治四年(1647),八旗掄才,李士楨以貢生資格參加廷對,中取第十六名,授長蘆(滄州)鹽運判官。後青雲直上,曾歷任河東運副,兩淮運同,安慶、延安知府,冀甯道參政、湖東布政使、河南按察使、浙江布政使、江西巡撫,誥授光祿大夫,督察院右副都御史。康熙三十四年(1695)卒,年七十五。錢儀吉《碑傳集》卷六六有《廣東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李公士楨墓誌銘》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禺山麓) |
碑刻存址 | 宣統間尚存。舊在關帝廟內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卷三六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修靈應祠記 |
撰碑者 | 清·郎廷樞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郎廷樞,奉天人,清康熙間為廣東承宣布政使。李士楨清康熙二十二年《重修關帝廟碑記》提到,郎時與胡戴仁、蔣伊等參與了禺山麓關帝廟的重修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)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佛山祖廟靈應祠內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卷一二<金石志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蔡淑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蔡淑,正白旗人,巢湖縣籍,清康熙二十四年(1685)任增城知縣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五年(1686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康熙《增城縣志》卷一一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三聖會建醮奉祀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清寧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郭遇熙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郭遇熙 (1639—1698),字駿臣,號省齋,別號鍾山,河南新鄉人。曾受學於著名學者孫奇峰,清康熙十八年(1679)進士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)到任,康熙三十三年(1694)離任。其間自康熙三十年起兼任東莞令、清遠令。官至刑部主事。主持纂修《從化縣志》五卷,著有《西齋文集》、《鄘南集》、《粵東集》、《燕臺集》、《西齋詩集》、《鄘南草》、《西齋草》、《孟城草》、《東山草》、《西山草》、《燕遊草》、《遊泫草》、《粵東草》。另有:《西齋詞集》、《西齋匾聯》、《東園倡和集》、《半優亭小景雜記》等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八年(1689) |
所在廟宇 | 清寧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。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靈應祠記 |
撰碑者 | 清·李錫祚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錫祚,明末抗清名士李昇族人,與弟錫貢同為抗清義士。順治八年(1651),因寡不敵眾,敗於舟山,投水而死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佛山祖廟靈應祠內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卷一二<金石志> |
碑刻名稱 | 創建天妃廟文峰塔碑 |
撰碑者 | 清·郭遇熙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郭遇熙 (1639—1698),字駿臣,號省齋,別號鍾山,河南新鄉人。曾受學於著名學者孫奇峰,清康熙十八年(1679)進士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)到任,康熙三十三年(1694)離任。其間自康熙三十年起兼任東莞令、清遠令。官至刑部主事。主持纂修《從化縣志》五卷,著有《西齋文集》、《鄘南集》、《粵東集》、《燕臺集》、《西齋詩集》、《鄘南草》、《西齋草》、《孟城草》、《東山草》、《西山草》、《燕遊草》、《遊泫草》、《粵東草》。另有:《西齋詞集》、《西齋匾聯》、《東園倡和集》、《半優亭小景雜記》等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 |
所在廟宇 | 天妃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金花廟前新築地基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梁佩蘭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梁佩蘭(1629-1705),字芝五,號藥亭,鹽步海心沙(今屬廣州芳村區)人。童時通五經百家之學。清順治十四年(1657)參加鄉試,成解元,詩名已遠播海內。但此後曾六次赴京會試,均落第,直至康熙二十七年(1688)才成進士,時已近60歲。選庶吉士不到一年,即告假南歸。康熙五十壽辰(康熙四十一年)詔敕庶吉士久在外者赴館供職。梁佩蘭復北上進京。不滿月,逢散館考試,因不習滿文而被革去庶吉士職,歸進士班。因不肯赴選知縣,翌年放歸。每次南歸,均途經齊、魯、吳、越,遊覽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,寫下了大量詩文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年(1691) |
所在廟宇 | 金花古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廟前偃波亭中。宣統年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卷三六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文昌閣記 |
撰碑者 | 清·徐勍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徐勍,字道勇,一曰字漢幟,浙江鄞縣人。父家麟,明戶部主事。清康熙三年(1664)進士,授陝西三原令。康熙二十九年(1690)任廣東順德令,三十三年(1694)秩滿,遷山西道禦史,未幾卒。著有《回雁集》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年(1691) |
所在廟宇 | 文昌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順德縣志》卷一五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錦香池記 |
撰碑者 | 清·冼煜 |
撰碑者介紹 | 冼煜,佛山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年(1691)以前 |
所在廟宇 | 佛山祖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佛山祖廟靈應祠內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卷一二<金石志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錦巖三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陳恭尹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恭尹(1631-1700),字元孝,初號半峰,晚號獨漉子,廣東順德人。抗清志士陳邦彥之子。明亡後,以氣節自勵,隱居不仕,自稱羅浮布衣。與友人何衡、何絳、陶窳、梁槤相與砥礪名節,發慣讀書,世稱”北田五子”。工詩,與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、梁佩蘭同稱嶺南三大家。康熙三十九年(1700),年七十卒。有《獨漉堂全集》存世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一年(1692) |
所在廟宇 | 錦巖廟 |
碑刻存址 | 今順德縣北錦巖公園內之錦巖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城(隍廟記) |
撰碑者 | 清·張德桂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張德桂,字兼蘭,廣東從化人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進士,選翰林院庶吉士。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。著有《玉堂文集》等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一年(1692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三官廟碑文 |
撰碑者 | 清·郭遇熙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郭遇熙 (1639—1698),字駿臣,號省齋,別號鍾山,河南新鄉人。曾受學於著名學者孫奇峰,清康熙十八年(1679)進士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)到任,康熙三十三年(1694)離任。其間自康熙三十年起兼任東莞令、清遠令。官至刑部主事。主持纂修《從化縣志》五卷,著有《西齋文集》、《鄘南集》、《粵東集》、《燕臺集》、《西齋詩集》、《鄘南草》、《西齋草》、《孟城草》、《東山草》、《西山草》、《燕遊草》、《遊泫草》、《粵東草》。另有:《西齋詞集》、《西齋匾聯》、《東園倡和集》、《半優亭小景雜記》等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 |
所在廟宇 | 三官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大魁閣記 |
撰碑者 | 清·郭遇熙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郭遇熙 (1639—1698),字駿臣,號省齋,別號鍾山,河南新鄉人。曾受學於著名學者孫奇峰,清康熙十八年(1679)進士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)到任,康熙三十三年(1694)離任。其間自康熙三十年起兼任東莞令、清遠令。官至刑部主事。主持纂修《從化縣志》五卷,著有《西齋文集》、《鄘南集》、《粵東集》、《燕臺集》、《西齋詩集》、《鄘南草》、《西齋草》、《孟城草》、《東山草》、《西山草》、《燕遊草》、《遊泫草》、《粵東草》。另有:《西齋詞集》、《西齋匾聯》、《東園倡和集》、《半優亭小景雜記》等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二年(1693) |
所在廟宇 | 大魁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建天妃廟文峯塔記 |
撰碑者 | 清·張德桂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張德桂,字兼蘭,廣東從化人。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進士,選翰林院庶吉士。官至都察院左僉都御史。著有《玉堂文集》等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 |
所在廟宇 | 天妃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龍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李殿華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三年(1694) |
所在廟宇 | 龍母廟(獵德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天河區獵德街獵德村東南大街7號龍母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東洲年創景碑文 |
撰碑者 | 清·王錫纘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王錫纘,江蘇金陵人,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)曾任增城縣分理烏石司事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) |
所在廟宇 | 玄女古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增城縣玄女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官涌通鄉伍顯關帝禾華等神廟堂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三十九年(1700) |
所在廟宇 | 官涌古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官涌村武陵街12號官涌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(虫雷)岡華光廟重修記 |
撰碑者 | 清·釋成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釋成鷲(1637—1722),俗姓方,名顓愷,字麟趾,明番禺舉人方國驊之次子,方殿元之從弟,畫家梁啟運之婿,番禺人。明亡,平靖二藩於順治八年(1651)督學,成鷲誓死不赴試,只閉門讀書,貫通群籍。後削髮為僧,從石洞離幻和尚,受法名曰光鷲,字跡刪,號東樵,後再從平陽祖派,易名成鷲,住羅浮。遍歷諸方禪林,曾往澳門主普濟禪院,又嘗渡海至瓊州。後為鼎湖慶雲寺第七代住持,晚歸廣州,棲大通寺,號東樵山人,一時名卿矩公,多與往還。為清初嶺南詩僧,又兼善詩文書畫,著作等身,有《咸陟堂詩文集》二十卷、《鼎湖山志》八卷 |
年份 | 清康熙四十年(1701) |
所在廟宇 | 華光廟 ((虫+雷)岡堡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釋成鷲《咸陟堂文集》卷五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康公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林總戴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林總戴,邑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四十三年(1704) |
所在廟宇 | 康公古廟(官堂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番禺南村鎮官堂村康公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冼劍民、陳鴻鈞編:《廣州碑刻集》 |
碑刻名稱 | 重修茶山東嶽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鄧廷喆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鄧廷喆,字宣人,廣東東莞人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)舉人,官中書。康熙五十八年(1719)充安南使臣,賜一品服。著有《蓼園詩草》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) |
所在廟宇 | 東嶽廟(茶山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東莞縣志》卷九之三<祠廟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武當行宮記 |
撰碑者 | 清·鄭玫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鄭玫,字伯潤(一曰字子玉,一曰字文玉),號虛舟,福建龍岩人。清康熙二十九年(1690)舉人,除三水縣令,康熙四十五年(1706)到任。在任十二年,以母老乞歸。崇尚正學,兼工詩、古文、詞。所著有文鈔、詩鈔,刊行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) |
所在廟宇 | 真武廟(城北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嘉慶《三水縣志》卷一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新建關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王敏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王敏,號又謙,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)任花縣知縣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花縣志》卷一〇<藝文志> |
碑刻名稱 | 聚龍廟重修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五十年(1711) |
所在廟宇 | 聚龍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東環街龍美村聚龍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梁金震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梁金震,字允大,號容洲,廣東香山人。清康熙四十一年(1702)舉人,選除貴州安化令。不久引退,閉門讀書。年八十卒。著有《菉筠詩集》六卷,刊行文集四卷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乾隆《香山縣志》卷九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文教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鍾和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鍾和聲,清康熙間人,邑人。撰碑時為鄉進士序選文林郎。 |
年份 | 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) |
所在廟宇 | 文教廟(小文教村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南海白石堡文教鄉文教古廟內。清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‧金石略》 |
碑刻名稱 | 重建玄帝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康熙六十年(1721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楊箕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一路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關帝廟頭門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李士傑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士傑,襄平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康熙六十年(1721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南田神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僧成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釋成鷲(1637—1722),俗姓方,名顓愷,字麟趾,明番禺舉人方國驊之次子,方殿元之從弟,畫家梁啟運之婿,番禺人。明亡,平靖二藩於順治八年(1651)督學,成鷲誓死不赴試,只閉門讀書,貫通群籍。後削髮為僧,從石洞離幻和尚,受法名曰光鷲,字跡刪,號東樵,後再從平陽祖派,易名成鷲,住羅浮。遍歷諸方禪林,曾往澳門主普濟禪院,又嘗渡海至瓊州。後為鼎湖慶雲寺第七代住持,晚歸廣州,棲大通寺,號東樵山人,一時名卿矩公,多與往還。為清初嶺南詩僧,又兼善詩文書畫,著作等身,有《咸陟堂詩文集》二十卷、《鼎湖山志》八卷 |
年份 | 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)之前 |
所在廟宇 | 南田神廟 |
碑刻存址 | 此碑清宣統間已佚。《番禺河南小志‧金石志》中所收碑文乃據清僧成鷲撰《咸陟堂文集》輯出。 |
碑文來源 | 《咸陟堂文集》卷五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西關聖帝君祖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陳似源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似源,字崑霞,北柵人。登康熙四十八年(1709)進士,選庶吉士,授編修,纂修《大清一統志》。假歸,遂不復出。卒年七十三。 |
年份 | 清雍正元年(1723) |
所在廟宇 | 關夫子廟(下九甫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夫子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修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周天成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周天成,江蘇上元人,清雍正二年(1724)任增城知縣。 |
年份 | 清雍正二年(1724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纂民國《增城縣志》卷一一<祀典‧秩祀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錦巖中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雍正三年(1725) |
所在廟宇 | 錦巖廟 |
碑刻存址 | 今順德縣北錦巖公園內之錦巖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洞天宮記 |
撰碑者 | 清·倫之綱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倫之綱,順德人,開平籍。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)舉人。撰碑時任河南開封府儀豐縣令。官至戶部主事。 |
年份 | 清雍正八年(1730) |
所在廟宇 | 萬真觀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佛山忠義鄉志》卷八<祠祀志‧羣廟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張將軍廟前包臺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子瑛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僧子瑛,生平不詳,撰碑時為關帝廟住持僧。 |
年份 | 清雍正八年(1730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大魁閣記 |
撰碑者 | 清·龔崧林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龔崧林,江蘇武進人,清雍正九年(1731)任從化知縣。 |
年份 | 清雍正九年(1731) |
所在廟宇 | 大魁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大魁閣記 |
撰碑者 | 清·張經圖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張經圖,廣東從化人,生卒仕履不詳。 |
年份 | 清雍正九年(1731) |
所在廟宇 | 大魁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大魁閣記 |
撰碑者 | 清·黃甲先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黃甲先,廣東從化人,生卒仕履不詳。 |
年份 | 清雍正九年(1731) |
所在廟宇 | 大魁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大魁閣記 |
撰碑者 | 清·黃玉堂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黃玉堂,清雍正間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雍正九年(1731) |
所在廟宇 | 大魁閣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從化縣新志》(《中國方志叢書》影印民國十九年鉛印本)卷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花縣寳鴨湖村重修天后廟記 |
撰碑者 | 清‧許鍾霖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許鍾霖,清雍正八年(1730)任花縣知縣。 |
年份 | 清雍正九年(1731) |
所在廟宇 | 天后廟(寳鴨湖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寶鴨湖村天后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華光古廟助金題名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雍正十一年(1733) |
所在廟宇 | 華光古廟(小谷圍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練溪村華光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沈曾同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沈曾同,號天恊,江南吳縣人。以孝廉試用,清雍正八年(1730)署河源,九年(1731)署東莞。 |
年份 | 清雍正十一年(1733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雍正《東莞縣志》卷一三之五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武帝金像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何遠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何遠,邑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雍正十二年(1734) |
所在廟宇 | 武帝古廟(沙灣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沙灣武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廟宇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鍾光尚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鍾光尚,清乾隆間人,進士,撰碑時為候選儒學教諭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元年(1736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古廟(塘頭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白雲區蘿崗鎮塘頭村均安坊北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遷文昌宮記 |
撰碑者 | 清·陳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哲,字愚庵,江南銅陵人,清康熙十五年(1711)中舉人,雍正十三年(1735)任清遠知縣。後陞甘肅寧州知州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二年(1737) |
所在廟宇 | 文昌宮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乾隆《清遠縣志》卷一三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新建奎光閣暨廻瀾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陳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哲,字愚庵,江南銅陵人,清康熙十五年(1711)中舉人,雍正十三年(1735)任清遠知縣。後陞甘肅寧州知州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二年(1737) |
所在廟宇 | 廻瀾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乾隆《清遠縣志》卷一三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陳哲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哲,字愚庵,江南銅陵人,清康熙十五年(1711)中舉人,雍正十三年(1735)任清遠知縣。後陞甘肅寧州知州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二年(1737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乾隆《清遠縣志》卷一三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三清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年(1739) |
所在廟宇 | 三清堂(南崗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南崗村三清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北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葉宏智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葉宏智,天都人,同知職銜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年(1740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廟(城北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清遠縣志》卷一七<祠宇壇廟> |
碑刻名稱 | 重建小逕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陳德魁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陳德魁,增城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七年(1742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古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增城縣北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北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馮任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馮任,里人,撰碑時爲庠生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十一年(1746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廟(黃埔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海珠區柳塘大街黃埔村北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南海神祠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周今發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十一年(1746) |
所在廟宇 | 南海神祠(茅崗社區) |
碑刻存址 | 今黃埔區魚珠街茅崗社區東福大街南海神祠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仁威祖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十三年(1748) |
所在廟宇 | 仁威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荔灣區西泮塘鄉仁威廟太歲殿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玄帝廟碑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十五年(1750) |
所在廟宇 | 玄帝廟(筆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筆村玄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管一清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管一清,字配寧,號穆軒,江南江都人。由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增城縣,乾隆十六年(1751)九月任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十六年(1751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增城縣志》卷一一<祀典‧秩祀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鄉約亭題名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麥士□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十七年(1752) |
所在廟宇 | 官涌古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石碁鎮官涌村武陵街12號官涌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觀音康公廟簽金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十七年(1752) |
所在廟宇 | 康公廟(水口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水口村康公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城隍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莊有恭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莊有恭,字容可,號滋甫,先世為晉江望族,父資政公始徙居粵,為番禺人。乾隆四年(1739)以廷試第一人賜進士第。授修撰,累官至戶部侍郎,出撫江蘇,擢河督。其間累躓累起,官至福建巡撫,卒官。平居好吟詠,經進詩文,其家輯為若干卷,鈔本存。乾隆四十一年(1776)錢大昕撰<莊有恭墓志銘>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十八年(1753) |
所在廟宇 | 城隍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道光《廣東通志》卷一四五<建置略‧祠廟> |
碑刻名稱 | 玉虛宮重修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十九年(1754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楊箕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一路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金花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馮成修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馮成修(1702—1796),字達夫(一曰字遜求),號潛齋,廣東南海人。清乾隆四年(1739)進士,選庶吉士,改吏部主事。歷任禮部祠祭司郎中、貴州督學等職。年六十一告歸,掌教廣州粵秀、越華書院,受業者數百人,世稱“潛齋先生”。雍正元年(1796)卒,年九十五。著有《養正要規》、《學庸集要》等書。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原文末按語云:“馮成修,學者稱潛齋先生,見《寓賢傳》。‘亭’字下缺,當是‘曰偃’二字;‘棲’字下缺,當是‘宿之’二字。” |
年份 | 清乾隆二十一年(1756) |
所在廟宇 | 金花古廟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廟前偃波亭中。宣統年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卷三六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本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簡謙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簡謙,邑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小洲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海珠區新滘鎮小洲村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天后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 |
所在廟宇 | 天后廟(小洲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海珠區小洲村天后廟內。 然廟已朽敗,當地政府為避免發生危險,不允入。故未見碑。 |
碑文來源 | 冼劍民、陳鴻鈞編:《廣州碑刻集》 |
碑刻名稱 | 三元殿碑 |
撰碑者 | 清·梁世虞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梁世虞,邑人,清乾隆間人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三十年(1765) |
所在廟宇 | 三元古廟(吉山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天河區吉山村三元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洪聖廟碑 |
撰碑者 | 清·黎元山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 |
所在廟宇 | 洪聖古廟(望崗街) |
碑刻存址 | 今白雲區嘉禾街望崗村望崗街58號洪聖古廟內。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龍母宮重修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李祖亞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) |
所在廟宇 | 龍母廟(獵德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天河區獵德街獵德村東南大街7號龍母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北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古廟(塘頭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白雲區蘿崗鎮塘頭村均安坊北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鼎建真武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鍾楨國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鍾楨國,邑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長龍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在廣州市白雲區蘿崗鎮長龍村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冼劍民、陳鴻鈞編:《廣州碑刻集》 |
碑刻名稱 | 大良北帝廟碑 |
撰碑者 | 清·梁景璋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梁景璋,字尚南,順德人。清乾隆九年(1744)鄉試舉人,十年(1745)科考獲進士,誥授奉政大夫,任戶部河南司主事。曾主持浙江余杭縣地方政務,回鄉後主講鳳山書院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二年(1777) |
所在廟宇 | 大良北帝廟 |
碑刻存址 | 原碑未見。據《順德文物志》,在今順德縣博物館碑廊內。 |
碑文來源 | 順德縣文物志編委會、博物館編:《順德文物志》 |
碑刻名稱 | 鮑姑祠記 |
撰碑者 | 清·郁教甯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蕭雲漢,廣東南海人。生平不详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) |
所在廟宇 | 三元宮 |
碑刻存址 | 原在粵秀山麓三元宮內,清宣統年間尚存。 今原碑已不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番禺縣續志》卷三七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三清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) |
所在廟宇 | 三清堂(南崗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南崗村三清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武帝廟重修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 |
所在廟宇 | 武帝古廟(沙灣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沙灣武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粵秀山武廟重修碑文 |
撰碑者 | 清·李天培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天培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粵秀山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關帝廟內,宣統間尚存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建造三帝廟題名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七年(1782) |
所在廟宇 | 三聖古廟(步雲村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冼劍民、陳鴻鈞編:《廣州碑刻集》 |
碑刻名稱 | 重修玄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朱廉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朱廉,里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八年(1783) |
所在廟宇 | 玄帝廟(筆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蘿崗區東區街筆村玄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錦巖廟裝金題名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羅廷璉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羅廷璉,乾隆三十九年(1774)舉人。著有《琢軒詩鈔》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) |
所在廟宇 | 錦巖廟 |
碑刻存址 | 今順德縣北錦巖公園內之錦巖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仁威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張錦芳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張錦芳,字粲光(一曰字粲夫),廣東順德人。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)進士,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,授編修。學問博洽,通《說文》,喜金石文字,長於詩。與欽州馮敏昌、同邑胡亦常稱“嶺南三子”。年四十七卒,著有《南雪軒文鈔》二卷、《逃虛閣詩鈔》六卷、《南雪軒詩餘》一卷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年(1785) |
所在廟宇 | 仁威廟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荔灣區西泮塘鄉仁威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元貝村禁約 |
撰碑者 | 清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年(1785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元貝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蘿崗區蘿崗鎮元貝村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三元古廟碑誌 |
撰碑者 | 清·李茂新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李茂新,邑人,清乾隆間人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年(1785) |
所在廟宇 | 三元古廟(三元里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天河區三元里三元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斗姥殿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蕭雲漢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蕭雲漢,廣東南海人。生平不详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年(1785) |
所在廟宇 | 三元宮 |
碑刻存址 | 原在粵秀山麓三元宮內,清宣統年間尚存。 今原碑已不存。 |
碑文來源 | 宣統《南海縣志》卷一三<金石略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崇真堂暨觀音堂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年(1785) |
所在廟宇 | 康公古廟(朝陽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白雲區石井街朝陽村楊梅崗自然村康公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龍溪天后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) |
所在廟宇 | 天后古廟(龍溪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番禺縣龍溪首約不憂廟內 |
碑文來源 | 《番禺河南小志》卷七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清三元宮觀音像碑 |
撰碑者 | 清·盛世掌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盛世掌,浙西秀水人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一年(1786) |
所在廟宇 | 三元宮 |
碑刻存址 | 今在粵秀山麓三元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康公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) |
所在廟宇 | 康公廟(水口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水口村康公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北帝古廟碑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古廟(塘口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荔灣區魚珠街茅崗社區塘口大街十五巷北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塑神像碑 |
撰碑者 | 清·周今發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) |
所在廟宇 | 南海神祠(茅崗社區) |
碑刻存址 | 今黃埔區魚珠街茅崗社區東福大街南海神祠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建上帝祖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鍾鳳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鍾鳳,里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元貝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蘿崗區蘿崗鎮元貝村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砌市街石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) |
所在廟宇 | 武帝古廟(沙灣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沙灣武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武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王宿善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王宿善,山西安邑縣人。舉人,清乾隆五十六年(1791)署任三水知縣。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七年(1792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嘉慶《三水縣志》卷一四<藝文> |
碑刻名稱 | 禁鍬白坭告示碑 |
撰碑者 | 清‧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乾隆五十八年(1793) |
所在廟宇 | 武帝古廟(沙灣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沙灣武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北帝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區必佳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區必佳,清乾隆間人,邑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六十年(1795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古廟(滄頭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黃埔區荔聯街滄聯社區滄頭孟田街北帝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頭門三元殿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蕭光惠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蕭光惠,新會人,清乾隆三十五年(1770)萬壽恩科舉人,曾任河南新蔡知縣。 |
年份 | 清乾隆六十年(1795) |
所在廟宇 | 三元宮 |
碑刻存址 | 今在粵秀山麓三元宮內。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弼教元君古廟碑 |
撰碑者 | 清·黎簡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黎簡(1738-1799),字簡民,一曰字未裁),號二樵,廣東順德人。十歲能詩。與同邑張錦芳、黃丹書,番禺呂堅交,俱有詩名。嘉慶四年(1799)卒,年五十二。著有《五百四峰草堂詩文鈔》二十五卷、《藥煙閣詞鈔》一卷、《芙蓉亭樂府》二冊。 |
年份 | 清嘉慶元年(1796) |
所在廟宇 | 弼教元君古廟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順德縣志》卷一五<金石> |
碑刻名稱 | 水口廟碑序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嘉慶元年(1796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廟(圓崗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清遠縣沙河圓崗北帝廟內 |
碑文來源 | 《清遠縣文物志》 |
碑刻名稱 | 重修東嶽廟記 |
撰碑者 | 清·鄧大林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鄧大林,字震東,號筠亭。登乾隆廿六年(1761)進士,選庶吉士、戶部主事,擢員外郎。後遷禮部郎中,尋除廣西道御史。以母病乞歸。年七十一卒。著有《三餘齋集》四卷。 |
年份 | 清嘉慶二年(1797) |
所在廟宇 | 東嶽廟(茶山) |
碑刻存址 | 今東莞市茶山東嶽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祖祠改換門風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黎桂蘭、黎象經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嘉慶二年(1797) |
所在廟宇 | 洪聖古廟(望崗街) |
碑刻存址 | 今白雲區嘉禾街望崗村望崗街58號洪聖古廟內。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容輝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容輝,邑人,廩生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嘉慶三年(1798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神廟(曾邊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新造鎮曾邊行政村白賢堂自然村涌邊大街1號北帝神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起建靈蟠廟各信碑 |
撰碑者 | 清·佚名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嘉慶三年(1798) |
所在廟宇 | 靈蟠古廟(石樓鄉) |
碑刻存址 | 今於今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靈蟠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天后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朱誠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嘉慶三年(1798) |
所在廟宇 | 天后古廟(塘坑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塘坑村塘坑中街29號天后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南海神祠碑誌 |
撰碑者 | 清·彭玉樞 |
撰碑者介紹 | / |
年份 | 清嘉慶三年(1798) |
所在廟宇 | 南海神祠(茅崗社區) |
碑刻存址 | 今黃埔區魚珠街茅崗社區東福大街南海神祠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北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姚允楫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姚允楫,里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嘉慶四年(1799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楊箕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一路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北帝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饒應泰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饒應泰,江西瀘溪人,清嘉慶三年(1798)由舉人選授清遠縣知縣。 |
年份 | 清嘉慶五年(1800) |
所在廟宇 | 北帝廟(城北) |
碑刻存址 | / |
碑文來源 | 民國《清遠縣志》卷一七<祠宇壇廟> |
碑刻名稱 | 遷建天后宮碑誌 |
撰碑者 | 清·羅忠揚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羅忠揚,里人,生平不詳,撰碑時爲庠生。 |
年份 | 清嘉慶五年(1800) |
所在廟宇 | 天后廟(寳鴨湖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寶鴨湖村天后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華光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‧梁殿珍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梁殿珍,邑人,進士,撰碑時爲儒學訓導。 |
年份 | 清嘉慶十年(1805) |
所在廟宇 | 華光古廟(小谷圍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練溪村華光古廟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增修關帝古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謝蘭生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謝蘭生(1760-1831),字佩士,又字澧浦,南海人。清嘉慶壬戌(七年,1802)進士,選翰林院庶吉士。因親老告歸,不復出。蘭生幼聰慧,博學好古。工詩文,與黃培芳、張如芝齊名。兼工書畫。歷主粵秀、越華、羊城諸書院。曾受兩廣總督阮元延聘,纂修《廣東通志》。死前五年便立下遺書,命子孫辦喪應從簡。卒於書院中,年七十二。著有《雞肋草》、《常惺惺齋文集》四卷、《詩集》四卷、《北游紀略》二卷、《書畫題跋》二卷、《游羅浮日記》一卷。 弟觀生,字退穀,號五羊散人,以繪事與蘭生齊名,世稱“二謝”。 |
年份 | 清嘉慶十年(1805) |
所在廟宇 | 關帝廟(小港) |
碑刻存址 | 舊在小港關帝廟外,宣統間尚存。 |
碑文來源 | 《番禺河南小志》卷七<金石志> |
碑刻名稱 | 重修兩廟碑記 |
撰碑者 | 清·姚允楫 |
撰碑者介紹 | 撰碑者姚允楫,里人,生平不詳。 |
年份 | 清嘉慶十年(1805) |
所在廟宇 | 玉虛宮(楊箕村) |
碑刻存址 | 今廣州市越秀區中山一路楊箕村泰興直街60號玉虛宮內 |
碑文來源 | 原碑抄錄 |
碑刻名稱 | 重修 |